清明扫墓发表时间:2023-02-17 19:26 清明节扫墓有着悠久的历史。这一天,是祭奠先人的重要日子,为了对先人的“思而敬之”。其实祭祖的活动在秦朝之前就有了,只是不一定在清明节这一天,当扫墓成为一种传统的活动,基本上在秦朝就确定了,到了唐代就开始流行了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。从此代代相传,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。 旧时的北京,跟据长久发展以来,中国形成的习惯,人们一般多在清明这天扫墓,而祭扫活动仪式则是在临近清明的“单”日举行。据说,当时我们只有通过僧人才会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。 清明节应该是由自己一个人亲自去墓地进行悼念,但是因为生活水平、风俗习惯、文化水平等的原因,祭扫方式就有了很大的区别。 其中焚烧行李、郊游、踏青等等的一系列活动。 “焚烧行李”是祭祀祖先的主要形式,而所谓的“行李”,又称“包裹”,是指亲属从杨世英到阴间的邮包,一般来说,他们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。在过去,南方的传统销售所谓的“束皮”,即用白纸糊成一个大口袋。有两种形式: 一种是用木头雕刻,印在周围的梵文《往生咒》上,然后印在莲花碑的中间,用来写上死者的名字,如: “帮陈忌讳某某老人”字样,既是包裹又是碑文。另一种叫普通包装,不印任何图案,只在中间有一个蓝色标签,在蓝色标签上可以写死者的名字,也可以做主卡用。 关于行李的钱有很多种。常见的有四种。一:是烧纸,九K白纸,扔四排圆钱,每排五块;二:是鬼钞,是人有了纸币之后复制的。一般印有“天堂银行“、“鬼国银行“、地狱曹寅银行“等字样,并配以“地狱“或“天堂“等大写图案,多为巨面额,反面印有佛教的“死亡咒“;三:假外币,以硬纸为主要材料,外层用银箔包裹,再用与当时流行的银元相同的图案压制而成;四:用红笔印在黄纸上的“死亡咒”卷成圆形的钱形,也叫“死亡钱”。 在以前,不论社会贫富,都有在清明文化祭奠时烧包袱的举动。而大户人家,则在中国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,将包袱放于患者正中,前面设一些其他地方的特色小吃,比如水饺、糕点、水果等,烧香秉烛。全家依尊卑以及长幼行礼后,即可于门外焚化。焚化时,划一大圈,按坟地之后方向留一缺口。在圈外烧三五张纸,谓之“打发外祟”。祭罢,有的人围坐一起聚餐或者饮酒;有的人则放起风筝,甚至有的人可以互相进行比赛或进行某一种娱乐活动。妇女和小孩们还要根据就近的地方折些杨柳枝,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。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,戴在自己头上,这个说法叫:“清明不戴柳,来生变黄狗”。这即是扫墓又是郊游,兴尽方归。 随着时代的发展,资讯程度的提高,加上现代人受到时间、空间、生活节奏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,不可能在每年的清明节、重阳节等祭祖日子都亲临现场祭祀先祖。网上祭祀服务应运而生,网络纪念平台允许用户突破时空障碍,实现全天候、全球祭祀、纪念活动。家庭成员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平台上向祖先表示尊敬和孝敬,以满足“昼夜思念”的愿望。也是绿色扫墓的明确倡导的方式。 上一篇“奠”究竟什么意思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