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奠”究竟什么意思?发表时间:2023-02-22 16:35 曾经,73岁的孔子梦见自己“坐奠于两楹之间”,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世,果不其然很快就死去了。 孔子的祖先是宋人,宋是殷商的后代,所以孔子自称殷人。在殷人的葬礼上,死者的棺材会停在大厅中间的两根柱子之间。 “躺楹,躺梦”后来就成为一种委婉的死亡的叫法。“奠”在这里的意思是安居和停放的意思。 “奠”是一个象形文字,它的甲骨文形状像一个放在平地上的酒器。后来,青铜器铭文演变为上、中、下结构,“酋长”,代表酿造精良的好酒;“一”代表桌面;底部还有两个点,像桌子的两条腿。所以喝酒的初衷是把酒和食物放在桌子上用于祭祀的。 《礼记·檀弓下》中有这么简单的一句话:“虞而立尸,有几筵 。卒哭而讳 ,生事毕而鬼事始已 。”这指的是什么意思呢? “虞”是祭祀下葬后,“几”是几个案例,“筵 ”指的是铺在地上的席子。 在周礼的埋葬仪式中,与死者有血缘关系或外貌相似的人会被作为“活着的尸体”接受大家的崇拜。这时才会拿出几案和垫子。 在此之前,祭品被放置在地上。因为是放在地上的,所以葬前的供物不称为祭,而称为奠。 一个人去世一段时间后,需要安排饮食,让灵魂平静下来。这个过程叫奠。 古有人认为,逝者在没有下葬之前,他并不算一个真实社会意义上的逝世,会用自己对待生者的礼仪教育对待他,将棺柩停在家里,预备酒食供奉;下葬之后,逝者才是真实的离世,以活人一样对待他的礼数到此也就进行完毕了,而以鬼神对待他的礼数便从此开始了。 清代“飘雪大师”孙诒让对“奠”的过程有详细的说明: “丧礼十种,唯始卒及朝夕奠为小奠,其小敛、大敛、朔月、月半、荐新、迁祖奠、祖奠、大遣奠,并有牲体,为殷奠。” 在逝者的忌日和第五天的日出日落祭祀比较简单,是“小祭”,其余的“八祭”是大阴祭,要求祭祀度高,食物和酒丰富,应该有马、牛、羊、鸡、狗、猪等家畜。 总之,葬是一条分界线:是奠的结束,祭的开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