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为什么不大力发展树葬

发表时间:2025-02-12 13:40

国家一直在积极推广海葬等生态安葬方式,但海葬的推广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。以下是具体原因:

一、传统观念的影响

• “入土为安”观念根深蒂固: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入土为安”是深入人心的观念,许多人认为只有将逝者安葬在土地中,才能让其灵魂得到安息。这种观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,导致海葬的接受度相对较低。

• 祭祀习俗的限制:传统祭祀习俗中,人们习惯于到墓地祭扫,而海葬后骨灰撒入大海,无法像传统墓葬那样提供固定的祭扫场所。这使得一些人对海葬望而却步。

二、法律法规的限制

• 法律依据不足: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海葬,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“殡葬法”,现行的《殡葬管理条例》也未能对海葬等生态安葬方式作出更细致的制度安排。这使得海葬在推广过程中缺乏更有力的法律支持。

• 审批程序复杂:海葬活动需要遵循海洋倾倒许可审批制度,一般由当地民政局或殡葬服务单位向生态环境部申请,待审查批准签发“骨灰撒海许可证”后,方可开展。这一审批程序相对复杂,可能会影响海葬的推广速度。

三、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足

• 海葬设施有限:目前我国专门服务于海葬活动的生态处置倾倒区数量有限,仅有青岛、日照、长江口等3个。这限制了海葬活动的开展范围,无法满足更多地区的海葬需求。

• 配套服务不完善:海葬的配套服务如骨灰撒海的船只、仪式安排等还不够完善,部分地区甚至缺乏专业的海葬服务机构。这使得家属在选择海葬时面临诸多不便。

四、社会认知和宣传不足

• 公众认知度低:尽管海葬的环保和节约土地优势明显,但仍有部分人对海葬存在误解,认为其不符合传统习俗或对环境有潜在影响。这导致海葬的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。

• 宣传推广不足:海葬的宣传推广力度相对不足,许多地方尚未将海葬作为重点宣传的殡葬方式。这使得一些人对海葬了解甚少,难以主动选择。

五、经济和成本因素

• 海葬成本较高:海葬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需要一定的成本,包括船只租赁、仪式安排、骨灰撒海设备等。这些费用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可能是一个负担,影响了他们选择海葬的意愿。

• 经济激励不足:虽然部分地区对选择海葬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,但整体补贴力度相对较小,难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。


未来展望

尽管存在上述挑战,但国家一直在努力推动海葬等生态安葬方式的发展。例如,生态环境部计划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增设一批生态处置倾倒区,为海葬提供更完善的设施保障。同时,民政部等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动《殡葬管理条例》的修订工作,为海葬等生态安葬方式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支持。随着社会观念的逐步转变和相关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,海葬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。


联系地址:成都市温江区金马河金石路699号            联系电话:028-87558361 微信咨询:dalanggmzx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联系QQ:1047591948